幾年前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中國鋼琴家「郎朗」的專訪,那時候他大概才二十一、二歲,專訪中穿插了幾段他的鋼琴表演,被譽為中國鋼琴神童的他,琴藝自不在話下,但他表演時動作之大、表情之誇張,著實讓我驚訝。從此對他這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譚盾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李安「臥虎藏龍」的配樂就是他寫的,並以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這次,受紐約愛樂委託,譚盾為郎朗寫了一首鋼琴協奏曲,於四月九日星期三在林肯中心首演。


我聽的是禮拜五晚上的那一場。在音樂會開始前,有半小時的時間,譚盾透過和另一作曲家Steven Stucky的對談,和觀眾分享他創作此曲的概念以及靈感來源。譚盾表示,他著迷於中國武術,武術的動作沒有真正的開始,也沒有真正的結束,一切都有接續性、都在進行當中。動作的靜止,常常代表著張力和速度的延續,而爆發性的動作,卻常是沈靜敏銳的(A stance of physical stillness can convey tension and quickness, and bursts of action can seem cool and deliberate.)。他也說,郎朗的演奏方式和表現技巧,是武林高手的極致表現:手指、手掌、拳頭、手臂並用。所以此曲,便是想呈現中國武術中剛中帶柔、柔中帶剛,剛柔並濟又水火交融的境界。

這場演奏中,郎朗的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不若之前看到的那些演奏片段豐富,但我幾度被他的音樂感動,尤其當中有幾段,他像是在用琴聲說著一個浪漫故事,很輕、很柔,在一個陽光穿透森林、灑在湖畔的恬靜午後…。而譚盾的曲,帶給人的不僅僅只是樂聲,還有場景和顏色,正如他所言:「I hope you can hear the scenes and see the colors.」,在這三十分鐘的演奏中,我聽到風吹過竹林的聲音、也彷彿見到曙光乍現,安靜自在的少林寺景象。

因為是新作品,所以網路上沒有影音。我找了兩段郎朗演奏的影片,恰好是我極為喜歡的曲目,還有一段搞笑影片:

曲目: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前段
指揮: Simon Rattle
演奏: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鋼琴:郎朗


曲目: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結尾
安可曲(從影片05:23處開始): 舒曼《夢幻曲》
指揮:
Lawrence Foster
演奏: BBC交響樂團
鋼琴:郎朗


郎朗用柳橙彈琴(據說這招是從指揮家兼鋼琴家Daniel Barenboim那兒學來的)




【延伸閱讀】







iv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ber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