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聯合報有一篇《女人曲線美,不宜太凹凸》,不知大家看了嗎?

聯合報╱世界日報(同一報系)這則新聞直接譯自三月二日USA Today《Study: Ideal woman's body is curvy, but not too curvy》,USA Today的這篇報導有誤,世界日報和聯合報似乎也沒有經過查證和確認(或是記者查證功力不夠?),便將英文新聞翻譯後直接刊出。國內媒體類似的事件時有所聞,甚至好幾次看到中文報將外電斷章取義後加以編寫刊出,與外電原文意思差距甚多,真讓我對負有社會教育責任的新聞媒體感到失望。

原本想把新聞中的期刊文章找來讀一讀,查了一下,竟發現USA Today將學會名、期刊名弄錯,聯合報╱世界日報的翻譯也跟著錯:

USA Today新聞原文—
“…the authors write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ry…”

聯合報新聞原文—
「…這項報告刊載於最新一期美國整形外科學會季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ry)…」

Cyberreading查證結果—
關於學會,應為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而非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ry(美國整形外科學會)。幾個字母之差,就是單字之差,意思就不同:美國只有整形外科醫師(Plastic Surgeons)學會,並無報導中誤植的整形外科(Plastic Surgery學會

期刊完整名稱應為《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USA Today的新聞犯了兩個錯誤:
1)
只擷取期刊的副標(冒號後面那一段),將Surgeons 誤植為Surgery
2)
期刊副標以斜體表示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ry 代表那是一個正式的專有期刊名

錯字加上斜體字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 讓讀者以為有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e Surgery這樣一本期刊,可是事實上沒有。
⊙ 一般來說,從副刊名反向尋找主刊名並不困難,但這錯誤,造成讀者浪費許多時間查找。
若是 journal 一字 j 沒有大寫,可解釋為「美國xxxx的期刊」,翻成中文後,至少會少掉一個錯誤。

世界日報和聯合報的這篇報導,因為記者的輕忽,直接就英文的新聞翻譯當作新聞發表,便跟著USA Today連犯兩錯,之外,還加上沒有確認和求證、懈怠、敷衍的錯誤。



「報紙上寫說,世界正朝向無鈔票的社會邁進,我總覺得你我一直走在時代前端。」
按:cashless 無鈔票,可解釋成以信用卡或網路轉帳取代鈔票,或是解釋成沒錢、貧窮。
(Cartoon from
here


記者在專業上的不足,還讓我想到另一個例子。記得不久前,有一篇標題為《Google兩次,排碳量可煮壺茶》的報導,讓我心存疑惑,忍不住找了幾篇英文報導,一探究竟。

這則中文新聞的標題很驚悚,且不太合邏輯——排碳量怎麼煮茶呢?應該是「使用搜尋引擎兩次的排碳量,相當於煮一壺茶的排碳量」!由此可見編譯的記者本身對於新聞的理解不足,邏輯思考或是文字表達上尚有進步空間。

此外,
若同時參看不同家英文報的報導,就可發現學者到底有沒有指明是Google,還是個極大的爭議!貿然下這樣的標題,可能造成對企業的毀謗、誤導大眾。

以上的兩個例子,讓我相當感慨!
記者身為媒體人,對社會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卻對自我的專業要求和表現如此輕忽和草率—挑一篇「外電」直接翻譯,又不經過確認和查證,便當作新聞報導,這樣的態度是否不盡責?

既然聲稱「綜合外電」、「編譯」,若只是找幾篇外文報導、不加思索地斷章取義、摘要剪貼?那麼,
新聞的專業訓練和素養,在其中有多少貢獻?

因為時空限制,無法採訪,引用外電,並無不可;只是,若要引用外電,確認和查證的功夫就格外重要,也是對記者能否判斷資訊正確性的專業考驗。

在這資訊發達、隨手可得的年代,閱聽人動動手指、敲敲鍵盤就能蒐集到相關資料,要查證有時也非那麼難,新聞媒體之所以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難道只在於道聽途說、拼湊版面?媒體和記者對自我專業要求是什麼呢?請多加油吧!


【後記】
新聞中提到的研究資料經查如下,提供給有興趣一讀的格友參考:
  Gründl, M., Eisenmann-Klein, M., Prantl, L. (2009). Quantifying Female Bodily Attractiveness by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ody Measurement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23(3), 1064-1071.


【相關連結】
◎ 聯合報《女人曲線美,不宜太凹凸
◎ USA Today《Study: Ideal woman's body is curvy, but not too curvy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oogle兩次,排碳量可煮壺茶






voicex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yberreading 的頭像
    cyberreading

    ~ 雲淡風輕草碧綠 ~

    cyberrea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