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友 ginger 近日分享一篇林清玄先生的文章《生命的化妝》,內容是關於作者與一位資深彩妝師對談的經過和感想。其中提到,化妝有幾種境界:高明的妝,與主人身分匹配,自然表現出本人的個性和氣質,看不出來化過妝;略差的,是把個人突顯出來、醒目、引人注意;壞的妝,讓人明顯感覺這妝是為掩蓋缺點或年齡;而最拙劣的妝,是扭曲了自己個性、又失去五官協調,化妝不如不化。彩妝師更進一步,以寫文章為比喻:差的文章,常是詞句的堆砌,缺乏作者的個性與創見;好一點的文章,引人注目,但感覺得出來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者自然流露,使讀者感覺是在讀一個生命。
這篇《生命的化妝》淺白而簡短,發人深省:化妝的確可以加強五官特點,但若看別人化什麼妝就跟著有樣學樣,盲目跟隨流行、執著塗抹於臉上的色彩,忽略了自身的特色與內在修為,那麼,改變的只是表相,吸引到的,也多是好奇的眼光。文學作品或是其他藝術品也是如此,作品能感動人的主因,不在於技法純熟,而在於它反映出作者的心思、情感與生命。作者用心表現自我,賦予每件作品靈魂,使其獨特、使作品成為作者生命的延伸。
作品沒有靈魂,就只剩技法,操弄的是人的感官,難以觸動人心。
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喜歡「化妝」、擅於「化妝」的人—可能是檯面上的政客,也可能是朝夕相處的同事、鄰居…等。這些人透過種種「人際化妝術」操弄形象、愚弄人心,合理化自身的不當行為、獲取私人利益,或滿足個人某種內在需求與想望。他們常訴諸悲情,以弱者、受害者的姿態出現,用軟性語言將他人說成既無理又無情的加害者,以博取眾人同情。當今公眾媒體、個人媒體盛行,更為這些人提供了許多便利的平台:動輒開記者會、尋求輿論支持,以澄清為訴求,實際上卻是模糊焦點、顛倒是非;藉口還原事情真相,卻是以卑劣的手法誤導大眾,以化妝手法營造有利於自己的現象。
這種人,其實還真不少。如何當個慎思明辨的聰明閱聽人、社會人,有智慧地判斷眼前的資訊,便成了重要的課題。我們也需提醒自己小心運用所謂的「正義」,避免無意中接受了(假)受害者的「邀請」,掉入「拯救者」的角色(陷阱),遭人操弄、利用而不自知——做出自以為正義的行為、發出不平之鳴,事實上卻成為(假)受害者打擊他人的工具。
從個人修為的觀點看,改善體質、改變氣質,提升內在涵養與靈命,常保慈心、善心,自能在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間流露出個人獨特魅力,正如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妝》文末所言:「在這個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內在意義,那麼,改變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從內在裏改革。」而從社會關係、人際互動的觀點來說,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一定有發生的前因後果與脈絡,那麼,瞭解事情最好的方法,不是就事情表象去解析,一定要用智慧加以觀察和判斷。」
留言列表